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字的故事 - 愛

文/袁瑞伶 小小文字家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由圖畫演變而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就保有圖畫的色彩,如「牛」就畫成一頭「牛」樣子,而後因應越來越多的表達需求,所以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入表示「意義」或「聲音」的符號,因此中國文字的構成是有跡可循的,並且每一個文字中所透露的訊息,也讓人訝異於我們的老祖先在造字時,竟已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融入字的形象中。
於是有了字的故事…


  有個字, 在我們生命的開始與最終, 乃至於今生今世, 終將與我們息息相關, 我們將以終身去學習它、實踐它,而這個字就是「愛」。因此在第一期的「字的故事」裡,首先想跟大家談一談的就是「愛」這個字。最早整理中國文字的書|《說文解字》是這樣說「愛」的:「愛,行惠也,從心( )、從夂( ),從( )。」
  「行惠」就是用心的付出與感受他人用心的付出。「愛」這個字保有了象形的概念,再加上會意與形聲的協助,而成為表示「行惠」意義的一個字。
  首先來說說「愛」的象形是什麼呢?沒錯,就是「心」,從「愛」的整體字形來看,有人說「愛」是「受」字頭、「憂」字尾,也有人說拿掉中間的「心」字,「愛」就是一個「受」字。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愛」這個字在被創之初,即被賦予了用「心」去感「受」,因為感受到別人的善意與愛,所以我們學會付出,因此學會擔「憂」,所以「行惠」就是用心的付出與感受他人用心的付出。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由圖畫演變而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就保有圖畫的色彩,如「牛」就畫於是,有了字的故事…… 真正讓我體會「愛」字的本 意,是當我成為一個同時扮演著為人父母與為人子女角色的時候,從養兒育女過程中,我體會了父母對子女的「受」與「憂」,也再次學習子女對父母的「受」與「憂」。
  日前,進入青春期的幼子正和我鬧脾氣,說是已經長大了,出門別再牽他的手,讓同學看到了多不好意思。這樣似曾相似的對話與場景,讓我一下子跌入了時空隧道裡,憶起曾經也有個小女孩對著她的父親說著相同的話,不知道那時候父親的心情是否與現在的我相同?
  隔沒幾日,我因為一個不小心扭傷了腳,那幾天走起路來都一跛一跛的。但突然一場午後雷陣雨,擔心兒子沒有帶傘,我仍是趕去他校門口給他送傘,沒想到兒子一見到我,立即來挽著我的手,小心翼翼地要扶著我回家,我好奇的問他:「這麼多同學在這,你怎麼跑來牽媽媽的手啊?」兒子酷酷的回答說:「還不是有個笨媽媽,長這麼大還扭傷腳,不扶著她,我會擔心她又受傷。」
  我笑了笑,心裡想起了住在家鄉的爸媽,年邁的他們也需要我的扶持,這個週末就帶著全家人回去看看他們吧!每個人都是帶著大自然的「愛」來到這世界上,在生命的最初,我們承接父母親情的「愛」意,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讓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子女,學習著友「愛」兄弟姊妹與朋友,學習在「愛」情中的付出與對原本是陌生他人但卻出自真心的關懷,最後到老,我們仍學習「愛」著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乃至於撫育我們的大地之母。
  「愛」這個字,我們總習慣它的存在,總覺得它好似曖昧不明,卻有著閃閃發亮的內在,靜靜地溫暖我們的生命,每一次的脈搏跳動,每一次的胸口起伏,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有著「愛」的影子,雖然生命總是孤單的來、孤單的走,但在生死之間總有著「愛」的影子在徘徊。


專欄介紹:閱讀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