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學童的處境與需要

周育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 Reach and Touch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主編)

台灣孩子有哪「三不」?最快樂的是什麼?為什麼事煩惱?有哪些需求待滿足?家長與老師可以做什麼?

  由於兒童青少年自殺案件的震撼、社會價值系統的崩壞以及對教育本質的反思等因素,近年來生命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為了表示對生命教育的重視,訂2001年為台灣「生命教育年」,並將生命教育納入國中小九年一貫的課程中,期待透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其他領域互相統整結合,配合融入式的活動方式,提供學子獲得生命教育重要體驗的機會。
  雖然教育部生命教育的理念甚為良善,但事實上,這些年生命教育在學校的執行面卻相當的混亂。由於生命教育並未列入正式課程,因此各校在必須實施又必須接受評鑑的情形下,發展出了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生命教育課程:或由學校教師自行發展課程、或在正式的課程中想辦法機會教育、或開放各種志工團體進入校園進行教學活動…,各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結果,使校園生命教育的內涵產生了很大的歧異,從自殺防治、品格教育、生死哲學、人際關係、性教育…甚至到垃圾分類,都可能成為生命教育的內容!
  令人好奇的是,在台灣全面實施學童生命教育八年後,孩子的生命獲得了什麼樣的改善?生命教育最初的目的達到了嗎?家長、教師和學童對於生命教育又持什麼樣的的想法和態度呢?
  為了釐清上述問題,本刊大規模的進行了全台首次的生命教育調查,以將近一千八百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一千五百名父母以及一千位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期望此次實證調查的結果,能讓社會大眾對孩童真實的處境有新的看見,進而重新省思未來台灣兒童生命教育的方向。

台灣孩子的「三不」
不快樂,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上學


  在一向智性至上的教育環境中,多數人關心的是孩子學得好不好?但在這次全台生命教育大調查中,我們關心更重要的問題:孩子們活得好不好?這次大調查中我們問了國小學童三個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快樂嗎?」,藉以了解孩子對整體生活的感受;第二個問題是「你喜歡自己嗎?」,藉以了解孩子對自己的正向態度;以及「你喜歡上學嗎?」,用以了解孩子對學校及學習的熱忱。調查結果如圖一,圖中呈現的是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回答「很快樂」、「很喜歡自己」以及「很喜歡上學」的百分比,三個問題都呈現相同的趨勢:逐年下降!
  由圖一可以看到,三年級的學童回答自己「很快樂」和「很喜歡自己」的比例都還有約七成,但到了六年級,兩者的比例都降到了四成左右;而在喜歡上學的百分比方面,三年級學童回答「很喜歡上學」的比例僅有五成,而到了六年級,甚至降到四成以下!調查的結果清楚的反映出令人難堪的事實:台灣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更快樂、更肯定自己或更熱愛學習,反而隨著入學年日的增加,孩子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也越來越不喜愛上學。
  在台灣,中小學是國民義務教育,「義務教育」至少隱含著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我們相信透過學校的教育,能培養孩子身為國民應有的的素質,學校經驗對孩子是有益的;而義務教育的另一層意義則是,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孩子都必須上學!
  調查的結果卻顯示,儘管台灣教育的改革、課程的修正一直持續在進行,生命教育也推行了多年,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們的教育並沒有達到幫助孩子成為健全個體的目標,卻一再減損孩子對生活的正面態度、對自我的肯定與對學習的熱情!
  這迫使我們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提供給孩子的學校經驗真的對孩子有益嗎?到底什麼環節出了問題?
為了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這次的調查中,我們再以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填答他最快樂的事和最煩惱的事,調查結果如下。


孩子最快樂的事喜歡與人互動勝於打電動、上網、玩玩具


圖二呈現的是讓孩子感到最快樂的事,有五成左右的孩子表示,他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玩」(合佔51%),顯示國小學童有強烈的玩的需求,在玩樂中,孩子的身心都得到舒展。
  但仔細區分令孩子感到快樂的玩的內涵卻可發現,令孩子最感到快樂的是跟人玩(29%),包括了和父母、同學及手足一起玩,高於打電動、上網及玩玩具等以物為對象的玩(22%);另外,也有約二成左右的孩子表示,只要能和父母、同學、手足在一起相處互動,就感到非常快樂(合佔22%)。若將「跟人玩」和「與人互動」的比例相加,則比例已達51%,這清楚的顯示,「人」才是孩子快樂的主要來源,而與人的互動的需求,顯示孩子在情感和人際接觸上是很渴望被滿足的。
  近來有個流行的新名詞叫「宅小孩」,用以形容現在的孩子成天只待在家裡看電視、上網、打電動,卻少與人互動的現象。但觀察圖二的數據可知,孩子其實有非常強烈的人際互動的需求,孩子渴望和人玩、與人相處互動,因此,宅小孩現象的形成,反映的恐怕不是孩子自願的選擇,而是不得不然的結果,孩子在父母忙碌、同儕手足相處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由於人際互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只好轉而在電視、電動的世界中尋求快樂。
  此外,在受到父母和老師較多重視的學習和才藝方面,仍有少數孩子表示學習和從事才藝興趣是他們最快樂的事,但根據問卷裡孩子的回答顯示,孩子提到學習或上學很快樂的理由,通常是因為學校有體育課或電腦課,在將近一千八百名受訪的學童中,沒有一個孩子認為課業的學習使他們感到快樂。

孩子最煩惱的事為學習苦惱,怕考試考不好

在令孩子感到最煩惱的事方面,由圖三可以看出,合佔最高比例的是學習上的困擾,高達近六成的孩子為學習而煩惱,其中有三成五的孩子對考試成績感到焦慮,「害怕考試考不好」是這次調查中出現最多的答案,也有近兩成的孩子覺得功課太多或太難,孩子說他們「功課寫不完」、「學校和安親班的功課加起來要寫超久」;而學英文、學才藝和上補習班也令許多國小孩子感到苦惱,有孩子寫道:「想到要去安親班我就很煩,可是都要一直去」。
  另一個孩子的主要煩惱來源是「人際關係」,有二成五的孩子陳述自己有人際互動的困難,許多孩子提到他們和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受到責罵,而親子衝突主要的原因是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同儕關係也使很多國小學童感到困擾,同學不友善、沒有好朋友、人際衝突處理以及情竇初開的異性相處等問題都使孩子煩惱。
  另有一些孩子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擔心自己太胖、覺得自己很醜等描述,反映出孩子對自我的不接納;除了佔較高比例的項目外,此次的調查也出現一些值得留意的答案,有些孩子回答家庭經濟不佳是他們最煩惱的事,也有孩子回答每天都很累、活著太無聊,也有孩子回答他們覺得自己很討厭、不夠聰明。

有待滿足的三大需求
身心舒展、人際關係、處理課業的能力


  綜合上述的調查結果可知,孩子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越來越不喜歡上學的原因可能來自幾方面:首先,孩子玩樂的需求未被充份滿足,尤其是隨著年級漸增,課業壓力越大,孩子玩的時間越來越受到擠壓,暫時卸下壓力舒展身心的機會越來越少;其次,在人際互動需求上,這次的調查顯示,孩子們一方面很渴望與人互動,卻又在人際關係上深感苦惱,其中同儕關係隨年齡漸增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如圖四),顯示學校不教的人際相處知能卻是學童亟需學習的課題;最後,問題最嚴重的是學習帶給孩子的壓力,大多數的孩子每天花費許多時間面對學校課業,但課業的學習帶給孩子的苦痛和煩惱遠大於學習的快樂,而伴隨著課業壓力而來的則是父母的責難、疲累和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孩子不快樂、不喜歡自己、不喜歡學習時,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和陪伴,隨之而生的就是各種行為和心理的偏差,而成人們直覺的就認為行為的問題是品格出問題,無怪乎近年來品格教育重新受到空前的重視。
但行為導向的品格教育大行其道,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令人擔憂的。
  事實上,品格是生命素質自然的展現,正如一棵成長中的樹,生命是它的根基,品格是它結出的果子,只有好樹才能結好果。因此,當果子出問題時,我們該做的是去檢視植物成長所需的日照、空氣、水份、養份是否足夠?有沒有病蟲害?當植物成長的需求充份滿足了,蟲害被處理了,自然長出好果子;若根本的問題沒有被處理,卻要樹結出果子,則唯一的方式就是以外掛的方式為樹掛上裝飾用的假果子。
  透過這次的調查可知,孩子舒展身心的需求、人際關係的學習以及處理課業壓力的能力需要得到正視與教導,如果孩子真正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的困惑和煩惱沒有被看見與處理,只一味以道德教條、品行規範教導孩子,並要求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這樣的品格教育對孩子而言,恐怕是另一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災難。
  此外,從孩子越來越不快樂、不喜歡自己以及不喜歡上學等數據來看,顯示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挫折和困難時缺乏正面思考的能力,對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懂得看重與珍惜,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生命信念應是目前教育的首要之務,只有生命的根基穩固了,枝葉才可能生長,果子才可能結出。在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就及好的品格之前,孩子需要的是真正能處理孩童生命需求的生命教育。
  學業至上的教育所帶來的問題,其實早有人看見,當初「生命教育」的實施,正是對我們的教育只教書不教人的弊端而生,生命教育揭示「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而生命教育天、人、物、我四大面向,正是要孩子學習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相處,並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一項「固根本」的教育創舉。
  令人遺憾的是,調查的結果顯示,生命教育經過八年的全面實施,孩童的處境並沒有改善。

家長與老師如何看生命教育

非常重要且責無旁貸,但知識與能力不足為了解生命教育實施的問題所在,這次的調查,我們進一步訪問了家長和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責任歸屬、所需的知能等問題進行澄清,調查結果說明如下。

圖五呈現的是家長與教師對學童生命教育重要性的看法,有九成的教師覺得學童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家長的部分也有八成的比例覺得學童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教師覺得非常重要的比例高於家長,顯示處於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對於兒童生命教育的迫切性有更深的體認。

當問到實施生命教育是誰的責任時,教師和家長都有志一同的認為:生命教育主要應該是父母的責任,如圖六。

但是,當問到父母及教師對生命教育內涵的了解時,圖七卻顯示,雖然絕大多數的家長認為生命教育是自己的責任,但只有一成四的家長認為自己對生命教育有充份的了解,多數的家長認為自己對生命教育只達到「有點了解」的層次,而有近四成的家長更表示,他們對生命教育其實是「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教師方面,目前台灣的中小學已全面實施生命教育,並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但對生命教育非常了解的教師卻也只有三成左右,多數教師仍只處於「有點了解」的層次。


圖八呈現的是父母和教師對生命教育內涵的了解,由圖八可以看出,多數的父母及教師仍以品格教育為核心來認知生命教育,另有約兩成的教師認為生命教育的重點是生死教育,而一成八的父母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在做自殺的防治。這樣的結果顯示,在全國實施生命教育八年後的今天,對多數的父母和老師而言,生命教育的內涵仍有待澄清。
進一步問及父母和教師,是否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為孩童進行生命教育時,有足夠把握的父母僅有百分之五,而教師也僅有一成認為自己為學童進行生命教育的知能是完全足夠的,而認為自己這方面知能不足的家長和教師卻都有三到四成左右,如圖九。

在這樣的情形下,當調查中詢問家長及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理想的方式為何時,出現了以下的答案,如圖十。

  圖十顯示,雖然家長普遍認為生命教育是自己的責任,但卻認為實施生命教育最理想的方式是由校外志工帶領或由學校的老師教導,僅有百分之七的家長認為由自己來進行是理想的方式。在教師方面,雖然老師也認為生命教育主要是家長的責任,卻仍認為由志工帶領是較理想的方式,顯示教師對於由家長自行實施生命教育並不太有信心,但也不認為由教師自己實施是理想的方式。
  對照圖五、圖七、圖八、圖九和圖十的結果可知,雖然父母和教師都認為生命教育對孩童非常重要,但真的要實施生命教育時,可能由於家長和教師對生命教育內涵的認識和所需的知能都不太足夠,導致家長或教師對自己承擔孩童生命教育的職責都沒有足夠的信心。這顯示了生命教育在政策面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執行面卻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父母和教師在生命教育上都需要更多的學習與裝備。
  為了解家長及教師的需求,我們進一步調查了家長及教師最想學習的生命教育內容。


調查結果如圖十一,結果發現,家長和教師最想學習的是「人與己」—對自我的認識以及與自己相處的智慧,其次是「人與天」—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尋,然後才是人與人的相處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而當我們將這次調查的所有問題進行相關分析後也發現,「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和「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得分越高者,對自己為孩子實行生命教育的能力越有信心,如表一。這樣的結果提醒我們,目前生命教育的實施重點應有所修正,相較於以學童為主要施行對象的做法,父母和教師在生命教育上的學習和裝備恐怕才是生命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雖然學童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但唯有父母和教師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有清楚的掌握,同時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有足夠的了解時,孩子才可能真正從生命教育中獲益。因此,要有好的生命教育品質,父母和教師不僅必須充實對於生命教育內涵的了解,以掌握實施生命教育的相關知能;更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師對於自身生命的意義要有清楚的認識,而這正印證了生命教育是一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只有美好的生命才能帶出美好的生命。

表一 父母與教師實施生命教育信心之相關分析表

  最後,我們以複選的方式詢問家長及教師誰最需要生命教育,結果顯示如圖十二,學童、父母、教師甚至學校的行政人員都榜上有名,這顯示大家已經體認到生命教育要成功,單方面以學童為對象是不足夠的,唯有圍繞在孩子身邊的所有人都擁有優質的生命,生命教育才能對孩童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走向生命教育新里程碑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教育就是幫助生命。」台灣走過八年生命教育的路程,但孩子的處境仍有待父母、教師及社會大眾真實的關懷與實質的幫助。此次生命教育大調查,將孩童真實的處境和需求呈現出來,同時也反映出生命教育執行面需要再加以補強的地方。兒童的生命教育工程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也是孩子一生成長發展最重要的根基,深盼此次「全台生命教育大調查」能收拋磚引玉之效,使台灣的生命教育走向新的里程碑。
  願你我在這場孩子的生命教育工程中都不曾缺席!

調查說明:此次「全台生命教育大調查」以國小學童、教師和家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分層比例法進行隨機抽樣,在學童方面共發出19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55筆,家長方面共發出19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31筆,教師的部分則發出13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91筆,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皆在3%以下。


延伸閱讀:
生命教育的省思-回應「生命教育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