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珮(中原大學人文教育學院藝術史講師)
藝術是一份心靈的禮物,而蘊含在這份禮物中的精神能夠引人經歷成長的掙扎,幫助人超越社會地位、種族與族群的限制。把藝術納入生活,不僅陶冶性情,還能提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藝術可以陶冶性情,使生活變得多采多姿,但是藝術到底如何改變人的情操,又如何使平淡的生活變得有味道?是不是因為藝術可以引人想像,幫助人暫時離開現實?還是藝術給人美的感受,使人更容易在大自然和生活中領略美感?或者是藝術家的生活態度給人啟示,提醒人可以用另外一種態度面對人生?這些確實都是藝術的可能性,也都是藝術能夠影響人的地方。
藝術的美來自於生活
首先,不論是文學、繪畫或是音樂、戲劇,皆能予人無窮的想像;藉著文字、畫面和聲音,我們回到遙遠的過去、與古人相交,我們深入蠻荒探險、幻想星際旅行、走進異國花園、穿越洶湧的大海……。我們變化成千萬種樣貌,在不同的時空裡,實現夢想。此外,藝術中所呈現的美往往出於大自然、出於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是我們常常忽略,不曾仔細欣賞過的美,這樣的美洗滌了心靈,使我們充滿感恩與讚嘆。
而藝術家的生活態度,也往往使我們認清生命真正的價值,不是爭權奪利、隨波逐流,而是在有限而且艱難的人生中,追求不變的真理和永恆的美善,就像是《歐先生的大提琴》裡的那位歐先生。歐先生原是知名的大提琴家,因為戰爭,獨居在被敵人包圍的小鎮上,他外表嚴峻、不和人來往,小女孩由爸爸口中知道他的過去,卻仍然在無聊的時候戲弄他。直到有一天,鎮民生活中唯一的寄託─帶來配給的卡車被炸毀了,歐先生開始拿出他的大提琴,為鎮上的居民演奏,他的琴聲安撫了眾人的憤悶,他的勇氣也鼓舞了飽受驚嚇的人們,雖然他的大提琴至終也被砲彈摧毀,但他又拿出一支口琴,繼續用音樂給人幸福的盼望。
這個故事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大提琴家,在戰火中為身心憔悴的人演奏樂曲,因為他深深相信音樂有撫慰人心的力量。藝術的力量也許不像政治、軍事、經濟那樣聲勢浩大,但卻更能深入人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詩畫抒發感受
《愛蜜莉》書中的主角是女詩人愛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這本書以小女孩的口吻敘述,描寫她與住家對面的神秘女郎─愛蜜莉接觸的經過,這段經歷不僅讓小女孩認識了詩,也因著詩人,使她對自然與生命的奧秘常存敬畏之心。這本書的文字和圖畫充滿詩意,娓娓道來、細膩優美,反覆閱讀,仍然餘味無窮。
《艾蜜莉的畫》這本書裡的繪畫比賽,引人思考藝術是否能以評比定出優劣,比賽當中,評審如果以主觀的好惡來評斷,結果很可能流於偏頗。不過,話說回來,藝術的評判著實不易,因此創作者需要明白自己創作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太在乎別人的判斷,而是問自己是否從中得到樂趣、抒發感受,使得生活更有滋味。如果以別人的眼光作為創作的基準,往往不會出現好的作品。然而,由衷的讚賞,還是會給予創作者極大的動力。
與人分享愛和美
《拼被人送的禮》中,美麗拼被是一份慷慨的禮物,只送給貧窮人,不送給貪心的國王,直等到國王願意捨棄一切,才終於得到了這份禮物,在捨棄與給予的同時,他也懂得了快樂的秘訣。由拼被人的角度看來,創作本身即是一種天賦(gift),而運用這份天賦做出來的作品就是禮物(gift),因為裡面有愛,所以能夠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雪花人》威爾森‧班特利(W. A. Bentley) 送給世人的禮物,則是他精心拍攝的雪花照片,藉著一張張照片,他把自己看見的美,分享給別人。雖然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他與世無爭,一生沒有賺得有形的資產,但他的心靈富足,為世人留下的遺產更是無價。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生活如何沉澱為藝術,藝術又如何回頭影響了生活。
藝術創作是一份禮物
圖畫書作家瑪西雅‧布朗(Marcia Brown)也曾用「禮物」來比喻藝術創作,她說藝術需要全然的付出,是一份心靈的禮物,而蘊含在這份禮物中的精神能夠引人經歷成長的掙扎,幫助人超越社會地位、種族與族群的限制。由此觀點看來,把藝術納入生活,不僅陶冶性情,還能提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活出人生另一層次的高度。
歐先生的大提琴/文與圖:珍妮‧卡特/譯:楊茂秀/維京
愛蜜莉/文:邁可.貝達/圖:芭芭拉.庫尼/譯:潘人木/台英
艾蜜莉的畫/文與圖:彼得‧加泰隆諾多/譯:余治瑩/東方
拼被人送的禮/文與圖:傑夫‧布蘭波/譯:楊茂秀/青林
雪花人/文:賈桂林‧貝格絲‧馬丁/圖:瑪莉‧艾札瑞/譯:柯華倩/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