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 Reach and Touch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主編)
【兒童教養專欄】
如何讓孩子學得好?學得快樂?教您幫助孩子樂在學習的好方法!
在這次的生命教育大調查中,我們看到令孩子最煩惱的事就是課業學習,佔這次抽樣人數的六成。以台灣目前175萬國小學童人數來推估,則有將近100萬名國小學童正為課業的學習所苦,這真的是很可怕的數字!
學習這件事原本應該同時隱含心智的超越與情感的滿足,而國民教育的課程內容則是身為國民應有的基本知能,課業學習對孩子竟成為這麼大的痛苦源,真的很令人遺憾。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學得好,學得快樂,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但願父母們能夠成為幫助孩子樂在學習的推手。
1、 和孩子談談學習這件事
爸爸媽媽不妨由以下的問題開始:
(1)為什麼要上學?
很多孩子讀書讀到後來最大的問題是:不知為何而讀?為誰而讀?父母不妨就以此為題,好好的跟孩子進行一場深度談話,傾聽孩子的困惑和心聲;同時,父母也應和孩子分享自己在經歷了這些人生路後,上學這件事對自己最重要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父母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悟?而父母對孩子的課業又抱持什麼樣的期望和態度?這是很重要的價值澄清的過程,父母並要試著在談話過程中引導孩子正面思考,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在視野的開拓、心智的訓練及自我探索等價值上有新的眼光。
(2)你最喜歡哪些科目?最不喜歡哪些科目?為什麼?
讓孩子一科一科好好想想,他對各科目的觀感主要受什麼因素影響?是任課老師的教學風格、科目內容還是成績表現?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有機會以較高一層的眼光重新省思自己的學習,包括自己的能力、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父母也可以藉此發現孩子學習的狀況,在孩子有興趣的科目上可以做什麼支持、在孩子有困難的科目上如何適時提供幫助。
2、提供學習方法
很多孩子學不好,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掌握到方法。孩子在學習知識時,除了了解內容外,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處理這項知識的方法,有了內容再加上方法,孩子在這項知識的獲得上才算完全。俗話說:「江湖一點訣」,這點「訣」就是所謂的「方法」。
國小的主要學科是社會、自然、數學和國語。在學生經常「背不起來」的社會科方面,內容通常依主題包含幾個主要的單元,單元名稱之下會依主題的不同內容分成小的標題或章節,然後才是解釋內容的敘述語句。父母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先將課文的概念作成「單元主題-主標題-次標題-重要內容」的架構圖,然後說明其間的關連,最後再分項解釋詳細的內容。這種架構圖的學習方式可幫助孩子始終掌握主要的概念,不致迷失在複雜的課文敘述中。當孩子熟悉架構圖的學習方式後,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試著自己做,抓出架構、畫出架構圖,並練習說明架構圖中的概念。
自然科的學習,則除了架構圖外,還可以加上流程圖的製作,包括實驗的流程、動植物生長的過程等,都可以讓孩子學著把流程畫出來並加以說明。這種從語句中抽取主概念的練習,可以幫助孩子在學習上不會流於盲目的背誦,而能夠抓出當中各種概念的邏輯關係,對孩子日後各種學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數學科的學習,除了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計算演練外,最重要的是觀念的釐清,父母可以大量使用「放聲思考」的方法讓孩子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考過程。放聲思考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把腦中模糊的想法具體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父母更清楚孩子需要協助的點在哪裡。
至於在國語科的學習,則要盡可能和閱讀及寫作結合,學校方面只有教生字語詞和做測驗卷,對孩子來說是不完全的。父母不妨用學校課文的主題與孩子進行討論,然後延伸到課外相關主題的閱讀,最後結合學校的課文和延伸閱讀的內容,讓孩子進行寫作練習。如此可以使國語科的學習層次更豐富,也可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思考與討論課外閱讀的內容。
3、 善用考試訊息
孩子一旦上了學,就必須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父母不要太在意分數,但要好好利用考卷上孩子的作答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哪些科目孩子學得很好,哪些科目孩子可能需要幫助,透過考卷可以看到孩子哪些內容不了解,父母可以針對這些部分讓孩子再讀一遍,再澄清一下概念,如此孩子就不會一直累積困惑,而有機會在他所需要協助的點上得到必要的幫助。
4、 連結學校的課業與生活經驗
沒有真實體驗作支撐的知識是架空的,尤其是國小的學童,由於認知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完全符號式的思考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還有困難。父母不妨根據孩子學習的內容來安排孩子的假日生活,例如:可以根據社會課本上的內容安排一些主題旅遊,或是根據自然課本的內容從事一些自然觀察和探索等。若學校課業內容可以成為孩子家庭生活中閱讀、玩耍、找樂子的靈感來源,則不僅可以使書本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印證,對孩子學習的熱忱和對知識的體悟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5、 成為樂在學習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主要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學不學習?如何學習?是否樂在學習?都影響孩子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如果父母平常就是很愛閱讀、很熱中於學習的人,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不妨經常對孩子分享自己最近看的書、學到的新東西以及獲得的樂趣,同時也常對孩子在學校所學的內容表示興趣,經常請孩子分享他的學習見聞,如此一方面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更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課業學習的正面態度。
為孩子創造快樂的學習情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生命教育調查中發現,許多孩子對「考不好會被父母責罵」這件事有很深的恐懼。事實上,課業學習只是學校學習的一部分,而學校學習也只是廣義學習的一部分,孩子的學習之路將是一生之久,父母真的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而影響了孩子對學習這件事的整體觀感,反而要盡可能的幫助孩子投入學習並喜愛學習。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大腦神經元間的連結,主要依賴後天經驗的塑造:如果學習的經驗經常和快樂的感受連結在一起,則學習情境的出現自然會喚起快樂的情緒反應,使孩子更想學習,也更樂在學習,如此孩子將更能面對學習的挑戰,並在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愉悅和滿足。
最新的正向心理學的實驗也發現,過去的研究以為適度的壓力有助學習的結論,事實上只適用於較低層次的學習,需要創造、批判、評價、應用等高思考層次的學習,只有在快樂的情境中才最可能發生。因此,父母應盡可能為孩子創造快樂的學習情緒、提供充滿支持鼓勵與溫暖的家庭環境,如此孩子將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快樂,心智也不斷的提昇與超越。
延伸閱讀:
台灣學童的處境與需要
生命教育的省思-回應「生命教育大調查」